门徒娱乐“雙一流”建設2018年度進展報告
發布日期:2019-02-16 瀏覽量:
- 索引號: xkb/2019-0216001
- 公開目錄: 一流大學建設
- 文 號:
- 主題詞:
- 發布機構🏯:學科辦
门徒娱乐“雙一流”建設
2018年度進展報告
一、總體情況
1.年度目標完成情況
2018年,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圍繞“三步走”戰略,聚焦2020年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建設目標♞,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牢牢把握黨對學校工作的領導🧱,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全面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
(1)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快速推進⚛️。進入21世紀,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大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大學需要轉變觀念、深刻變革◽️,通過開放辦學🏠,主動融入社會,進而擔負起引領社會的責任。學校圍繞“三個面向”,以創新港建設為契機推動大學深度融入社會🚴🏽,創新大學與政府、企業、社會的合作模式,打造21世紀大學新形態。當前,創新港正以“交大速度”快速建設推進,預計201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高端裝備”等25個研究院(中心)建設緊鑼密鼓🙇🏼♂️🧏♀️,推動創新港建設向內涵發展持續深入。國務院將創新港列入《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國家發改委將創新港列入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計劃,聯合國家有關部委予以重點支持👨🏽🏫;國家開發銀行牽頭組建銀團全力保障創新港建設需求👎🏿。學校依托創新港,承擔了與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質檢總局、外交部、商務部👧、工信部👉🏻、中宣部⏏️、人社部👨🏻✈️、基金委、中組部人才局🎫、中核集團等共建的一批國家科研大平臺的建設任務📢。
(2)人才培養內涵建設持續深入。學校立足於服務國家社會發展,積極應對產業技術變革對教育的挑戰,從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育人模式等方面全方位推動人才培養改革👈,深層次解決好“培養什麽人、怎麽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夯實立德樹人責任體系,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的“八要”“十不準”職責;成立本科生院😔,建立“橫向-縱向”融合的貫通式人才培養模式;以“菁英班”和校外實踐基地為依托,創建校企協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製🥧;成立錢學森學院,以錢學森實驗班、侯宗濂醫學實驗班、少年班、“越傑”班、人工智能實驗班等為核心,逐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交大風格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2018年工作亮點 |
•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1項👨🏽💼,並列全國第一; •“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十周年評優🧔🏼♀️,並列全國第五👩🏻🦽; •14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全國排名第七🥎; •作為全國14所高校之一🏂🏽,啟動博士研究生綜合改革試點; •入選全國20所博士學位點自主授權試點高校。 |
(3)師資隊伍建設再上臺階🍛。學校堅持“人才強校”戰略👨🏼🎨,旨在通過引進和培養🗑❣️,造就一批德才兼備、學術精湛,能夠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或承擔國家重大研究任務、潛心教書育人的高水平教師𓀊,形成西部乃至國家的人才高地,為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學校以“領軍學者計劃”和“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為抓手,廣聚天下英才;遵循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增強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強“交大師德”🦗,已初步構建起一支以領軍學者和青年拔尖人才為基礎♡、結構合理的核心骨幹教師隊伍。
2018年工作亮點 |
•博士後基金面上項目獲批資助人數和金額均位居全國第二🛼; •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在學校設立“中國西部海外博士後創新示範中心”🙍♂️👶🏼,是全國唯一設立在高校的博士後國家級中心。 |
(4)科學研究再創佳績。學校堅持“三個面向”,形成了以組建大團隊👰♂️、建設大平臺、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的建設思路,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加強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努力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
2018年工作亮點 |
•獲國家科學技術獎8項👩🏿,並列全國高校第五,其中以主持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5項,以參與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3項(含專用項目1項); •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評估🦨👩🏼🦳,其中3個獲評優秀; •在國際頂級科學研究雜誌《科學》以第一完成單位發表兩項重要研究成果; •科研經費繼續保持15%的速度增長🧑🏻⚖️,到款突破15億元,獲批兩個億元級項目,實現歷史突破。 |
(5)“思想交大”建設碩果累累。學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文化自信👹,以大力傳揚西遷精神為核心,滋養特色育人文化,弘揚爭做西遷精神新傳人的行為文化,傾力熔鑄具有時代特征和交大特質的一流大學文化🧘♂️,在傳承創新優秀文化中🏊🏼♂️,奮力書寫留下歷史印記的文化新貢獻🤟。2018年,“西遷人”愛國奮鬥先進事跡報告會走進人民大會堂,並在全國巡講,引起強烈反響。
(6)國際影響力全面提升🧚🏼♂️。學校實施“一體兩翼”的國際化戰略👇🏿,通過對世界頂級高等教育的“追趕”和依托絲路聯盟的“引領”⇒,學校內涵建設與國際影響力得到有力提升。2018年,與25所國(境)外一流大學簽署校際合作協議🪟,共同推進人才培養和國際科研合作🌈🕺🏼;創新合作交流模式🦉,打造“世界知名大學日”品牌💓,加強深度合作☎🍎。學校首倡發起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已有38個國家和地區的151所高校成員,並成立能源🛐、航空航天👦🏻👍、化工等9個子聯盟,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中國工程院合作,共同培養了多批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工程技術人才,學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影響力持續提升。
2.學科布局優化及加強學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1)積極優化學科布局。2018年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學位點自主設置20所試點高校之一👰🏽♀️,據此製定了《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實施細則》🥄,建立了學科規劃、建設與學位點調整聯動的、常態化的學科動態調整機製🦹🏼♂️。撤銷了13個學位授權點⛹🏽♀️🧝🏻♀️,增設2個博士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
(2)全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製定《推進學科交叉的實施辦法》,設立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專項,布局建設信息科學⬜️、人工智能🤷、醫工交叉等一批交叉學科方向,努力搶占未來學科製高點。繼續實施學科交叉培養項目,每年專撥30個博士指標用於支持跨學科領域交叉培養博士研究生。
(3)認真謀劃學科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關於做好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中央高校“雙一流”建設項目儲備申報工作的通知》要求,以創新港建設為載體,謀劃和加強學科基礎設施建設,支撐學科發展,正積極向教育部申請創新港科研樓群-7👋🏿、9號樓項目立項。
二🏌🏿♂️、各項工作開展情況
(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學校持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與體製機製的改革,提出建立“德智體美勞”的評價體系和“通專融合”的培養體系,采取多項具體舉措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1.建立“橫向-縱向”相融合的貫通式人才培養架構
(1)2016年底成立的本科生院🚣,“橫向協作”統籌教學行政和學生工作🏂🏼,實現教書育人兩支隊伍、兩套體系的協同育人🧑🏻🍼,“縱向貫通”落實校🎂、院、系三級教學責任;系統規劃,實行大類招生與培養📧,建立“通識教育+寬口徑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2)建立“本-碩-博”貫通式“縱向”人才培養機製。對課程體系、教學實踐體系進行統一設計🏎,實施大四本科生可進修研究生課程的提前選課機製🤑,統籌製定以學術型博士為培養目標的貫通式研究生培養方案。
2.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新模式,創建校企協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製
(1)不斷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以及錢學森實驗班(工科實驗班)♔、侯宗濂醫學實驗班、少年班、“越傑”班🙆🏼♂️、人工智能實驗班為核心,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交大風格的榮譽教育特區。
(2)積極創建校企協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製。采取科教融合、校企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與國內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合作🧵,創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7個模式多元、專業交叉融合的“菁英”班。首創“四融合”(修讀專業方向融合🌎、校企師資融合、培養方法融合和學生素能融合)實踐育人新機製👳♀️,廣泛建立校外協同育人基地,構建“互利共贏”的校企協同育人新範式。
3.統籌規劃💇🏻,聚集資源,推進人才培養內涵式提升
學校以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增加我校人才培養在全國範圍的影響力為基本立足點,從生源質量🧖🏻♂️、培養方案、課程教材、創新創業教育等多方面著手,推進人才培養內涵式提升🍔。
2018年建設舉措及成效 |
(1)擴大本科招生規模🏃🏻♂️,生源質量提高 本科招生計劃增幅300人,達到4600人;錄取分數逐年上升🐕,連續三年在985排名第12名🧗🏻,60.60%的學生位列各省(市💇🏿♂️、區)考生人數前1%。 (2)重構課程體系,強化課程內涵建設 將畢業最低總學分從170多學分壓縮至150學分左右,製定階梯式🧑⚕️、個性化、模塊化人才培養方案,推動多元化教學模式改革。 (3)實施“名師🖐、名課、名教材”建設工程 建設名師工作室10個,名課程95門,名教材68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7項,一等獎5項🫂;批準立項建設在線開放課程74門,在線教學改革研究專項21項,建成並上線在線開放課程總數約百門🌳。 (4)實施“三創”平臺建設工程,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建成8大學科交叉類實踐創新平臺,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獎224項👧;建設校外實踐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基地12個,新建、拓展各類校外實踐基地204個;2017、2018年互聯網+大賽獲金獎5項、銀獎3項🧑🏿🦰,金獎總數位列全國高校第8位。 (5)堅持醫教協同,推進醫學教育改革 積極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在全國率先開展器官-系統整合課程與PBL教學改革👲🏿,牽頭組織全國首套器官系統整合課程規劃教材編著;堅持醫教協同育人,踐行“三早、三情🧑🏻🍼、三觀”實踐培養。2018年🤹🏽,通過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組專家現場認證,獲一致好評。 (6)全面實施研究生公共課程改革 全面啟動研究生思政課程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發布《门徒娱乐研究生英語教育教學改革行動方案》☹️。 (7)實施博士生交叉培養項目 基於學科交叉導師團隊、學科交叉平臺,實施多學科交叉培養計劃👨🏻🎤,聯合培養指導博士研究生。 |
4.實施引領計劃🧘🏿,鼓勵學生就業紮根西部👨🏽💻、服務國家
學校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製定實施“五個引領計劃”👩,
引導畢業生到重要科研單位、國防軍工企業🤸🏻♀️、基層公共部門及國際組織等建功立業🥧🏃♂️➡️。2018年畢業生就業率、深造率和就業層次再創新高👨🏻🎓。其中到中科院、中物院等重要科研機構👩🏽🦰、國資委直屬大型央企𓀙、校企重點合作企業(包括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領軍企業等)等單位就業比例達到40%以上,為歷史最高。學校以西遷精神為主線,鼓勵動員學生紮根西部就業🫴🏿,積極宣傳“百萬人才留西安”等西部省市人才政策,2018屆畢業生在西部就業超過40%,其中研究生西部就業比例達到50%以上。
(二)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1.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強“交大師德”
學校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努力使教師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2018年,學校出臺《關於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製的實施辦法》,在師德教育、宣傳#️⃣、考核👨🏼🔬、激勵懲處、監督及組織保障等方面更加具體化;在全國率先推出以“八要❄️🧘♀️、十不準”為主要內容的《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實施細則》。在各級教師崗位聘用中,將教師思想政治表現和師德師風情況作為資格審查的首要環節🚣♀️,明確審查程序、責任主體👨🏼🦳🧑🏼🚀,築牢崗位聘用思想關。
2018年建設具體舉措 |
•持續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月”活動🪟🔉; •舉行西遷紀念日主題教育👰🏻♀️,組織西遷精神宣講團👩👧👦; •開展“十大學術新人”“師德先進個人”“師德先進集體”“健康中國好衛士”等評優活動”; •開展“走中國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的正確道路”研修營,組織青年人才、新進教職工🏉、黨外中青年骨幹人才赴延安、照金等地考察學習🏆,接受革命歷史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 •組織專家教授、博士後科技服務團赴多地開展企業行活動⚅,提高青年科技人員社會服務能力👨🏿🔧; •舉辦青年人才研修班、教職工課堂、新教工入職培訓等專項班🧎,集中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西遷精神,開展黨情、國情、校情教育,引導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組織“火炬講師”系列報告會🤢,開展“青年學術沙龍”活動🛻; •開展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導師產學研”研習等培訓,加強教風學風建設👩🏽🔬。 |
2.堅持“人才強校”戰略,推動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
學校持續推進“領軍學者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等各類人才計劃,堅決破除“五唯”🐃,始終堅持“看業績、看未來發展潛力”的人才選拔理念,廣開進賢之路。2018年,學校新增領軍學者10人,目前已聘用高端學者130人,在學校布局的基礎學科👦🏻、戰略必爭學科及傳統優勢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增青年拔尖人才120人🍋,目前共有352名青年學者入選學校“青年拔尖人才計劃”,快速集聚了一批高水平青年人才🦹🏽♂️,為全面提升辦學實力儲備了良好的人才資源。
3.遵循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增強人才可持續發展能力
創建“五階段遞進式”教師教學培養體系,增強教師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實施“夯實基礎👨🏻🦱💤、骨幹培養🤳🏽、拔尖培養”三段式培養🤲,使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逐步成長為教學科研骨幹和學術思想先進🏃、原始創新能力強的拔尖人才👨🏼。學校以國際化培養為主要手段,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各類出國資助項目、“青年骨幹教師出國研修項目”以及“新教師科研支持計劃”🧛🏻♂️🆔,不斷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和教書育人能力,2018年共選派125人;通過實施校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鼓勵申報國家和省部級人才計劃👨🔬🤴🏻,選拔一批優秀骨幹教師進行重點培養。
4.以學科交叉為突破口👉🏿,積極推進科研團隊建設
學校通過設立團隊培育專項👩🏼⚖️、學科交叉專項🌊,製定交叉學科學生聯合培養製度等🌼,為科研團隊↙️,特別是學科交叉團隊研究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提供支持,鼓勵團隊聯合攻關,提升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水平🧓🏿🍄🟫,強化解決國家重大問題的能力🫥。學校探索“科學家工作室”模式,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 ,先後成立了“賈春林科學家工作室”“葉凱青年科學家工作室”和“高靜懷科學家工作室”,承擔國家重大重點課題及重大國際合作課題,不斷產生重要原創性成果,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對相關學科及科研基地的發展形成了有力支撐。2018年8月🤟🏽,葉凱青年科學家工作室研究成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在生物信息學領域引起廣泛關註。
(三)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
1.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夯實科研工作基礎
堅持爭取新建科研基地與建強現有科研基地兩手抓,持續提升學校科技競爭力。
(1)爭取新建科研基地👨🔧。圍繞國家需求和行業發展🙅,積極爭取各級各類重點科研基地😤🪱;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科研基地建設布局。2018年新增國家級科研基地1個🤶🏼,省部級科研基地3個🛅,連續三年實現國家級科研基地的新增,基本實現了二級學科至少有1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支撐的目標。
(2)建強現有科研基地。從政策、資源等方面強化對重點科研基地的保障支撐和管理服務,2018年學校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參加評估,3個獲評優秀;4個教育部重點科研基地參加評估,2個獲評優秀。
2.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強化解決國家和行業重大問題的能力
堅持“三個面向”🙇♂️,瞄準國家和行業重大需求,積極開展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與國內外高新技術企業合作,聯合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和工程項目。
2018年建設成效 |
•獲國家科學技術獎8項,並列全國高校第五,其中以主持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5項,以參與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3項(含專用項目1項); •發表SCI論文4305篇,同比增長9%,居全國高校第七;ESI高被引論文數同比增長18%; •《藥物分析學報(英文)》獲評“2018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並被SCI收錄🎍,為學校主辦的第一本進入SCI數據庫的期刊; •申請發明專利超過2000件👱🏽♂️⚙️,授權發明專利超過1000件; •科研經費繼續保持15%以上速度增長,到款突破15億; •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居高校前十,直接資助經費4.97億元,居高校第七🫘; •獲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4項👨🏻⚕️,居全國高校第二; •新增基礎科學中心項目1項🤹🏿,獲資助直接經費1.875億元,成為獲批該項目的四所高校之一;鈉冷快堆項目獲得國撥經費3.165億元🤵♀️。 |
3.搭建一流智庫,提高服務國家重大決策的能力
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面向經濟社會重大現實問題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面向國家重大科技戰略問題建設中國特色國家級科技智庫,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中國在當代世界文明體系中的話語權做出交大貢獻,為提升學校在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和重大決策中的支撐性地位。
2018年建設成效 |
•新增文科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3個🎠、國際合作智庫1個; •建設“一帶一路”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已成為陜西省自由貿易實驗區政策依賴智庫,入選全國高校智庫百強🫨; •5個智庫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數據庫🤦🏼♀️; •智庫成果獲中央和地方黨政領導批示或被部門文件采納30余篇,其中中央辦公廳采用9篇🚝,中央網信辦采用5篇🎏,省部級領導批示6篇; •持續組織發布《中國社會治理發展報告》《歐亞經濟論壇發展報告》和《中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報告》等系列藍皮書; •獲得7項智庫類重大科研項目🧛🏼♀️,5項專項和重點項目👳🏿♂️。 |
4.深化體製機製改革,營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環境
結合創新港建設🙎🏿♀️,深化科技體製機製改革🏊🏽♀️,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構建了“科技成果三權改革+科技創新平臺+創業基金+孵化器”的科技創新創業體系👨🏿✈️,出臺《關於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體製機製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基層科研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改進科研組織模式 優化資源配置 增強科技貢獻力的指導意見》《關於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指導意見》《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頂層設計+支撐保障的科研管理製度體系,為持續開展有組織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製度保障。
(四)傳承創新優秀文化
1.大力傳揚西遷精神,凝聚交大文化內核
(1)推進西遷精神的理論闡釋,傳承和挖掘西遷精神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推出了一批理論研究成果,豐富了大學精神與文化內涵😨🌍。成立了西遷精神研究中心,設立了西遷精神專項研究🎨,組織召開首屆全國“愛國奮鬥”精神論壇🌖。
(2)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發文推進、理論宣講、座談交流等多種形式,在全國上下迅速掀起西遷精神學習宣傳熱潮↘️♻️,激發廣大知識分子愛國奮鬥的家國情懷。“西遷人”愛國奮鬥先進事跡報告會走進人民大會堂,並在全國巡講,引起強烈反響🎤;以專題報告、實景教育🟨、零距離面對面微宣講等方式,在全校展開“愛國奮鬥”主題教育活動。
(3)推進西遷精神系列文化建設項目☞,加強西遷精神大學文化環境建設。交大西遷博物館建成開放🐎🧑🏼🍼、西遷精神紀念碑落成🧜♀️,同時規劃推進西遷主題紀念園和南洋文脈主題紀念園建設;西遷精神出版工程🖖🏼、文化標識系統等系列文化建設項目落地生根。
2.推行思想交大建設,發揮思想文化引領
(1)著力推進思想交大建設。構建特色思想文化育人體系,製定並推進“四面旗幟”“四種文化”為核心的新時代師生行為規範建設#️⃣。通過製度化加強師生的行為規範🚲,陶養新時代交大學子濃厚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師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
(2)發揮思想交大的思想文化引領作用。通過實施“思想領航計劃”“交大精神傳承與創新計劃”“科學創新學術引領計劃”“‘四個一百’育人行動”等大學文化系列研究計劃,加強大學文化建設與文化育人研究,為“雙一流”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文化涵養。
(3)系統挖掘交大思想文化載體🧑🏼⚖️,形成交大思想文化品牌。舉辦文創大賽,探索文創育人新機製,規劃建成了“交大文化品牌館”和“交大萬象”文創體驗館為核心的學校文創展示平臺。
3.做西遷精神新傳人,繪創新文化新藍圖
(1)推進創新港思想文化理論研究💂🏻,逐步形成以關中文脈和南洋文脈為基礎的交大文化歷史根系💯,以愛國奮鬥為內核的西遷精神💇♂️、抗戰遷陜精神🥮、“四面旗幟”“四種文化”為基礎的新時代交大精神譜系,以創新港文化建設探索交大未來精神塑形🧑🧒🧒。
(2)掀起爭做西遷精神新傳人、建功立業建設創新港的大學新風尚。啟動“院士林”創新港文化育人載體項目,設立“植百名院士林,育西遷新傳人”文化內涵建設基金🧛🏿♀️,賦予西遷精神新傳人“不要等、不能等、不需等🔒🎗、不可等”的精神內涵與價值追求,將踐行西遷精神和大學改革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3)通過創新港系列文化建設項目👩🏽🍼👨👨👦👦,打造創新港“傳承、創新、奮鬥🤹🏻、攀登”的創新文化新內涵。完成創新港文化功能布局規劃、導視系統設計方案、雕塑景觀建設方案等,為新起點傳承創新交大優秀文化繪就新藍圖。
(五)國際合作交流
1.創新合作交流模式👩🏽🏫,深入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校積極拓展對外交流渠道,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機構全方位、高層次、實質性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學校國際影響力。
2018年建設成效 |
•與25所國(境)外一流大學簽署校際合作協議📀,共同推進人才培養和國際科研合作🏃🏻➡️,學校協議國(境)外高校及研究機構達44個國家和地區的310個單位👨🏼⚕️; •打造“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日”“荷蘭萊頓大學日”“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日”等世界知名大學日品牌; •西安交大-米蘭理工聯合設計學院內涵建設不斷推進🐦,現已落戶創新港並進入實施階段,與米蘭理工大學合作設立的建築學專業古跡與遺址保護方向碩士研究生教育項目已通過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網評🧑🔬; •新增國際聯合實驗室(中心)4個、“111基地”1項、“111計劃”2.0項目2項、“111計劃”培育項目1項; •舉辦各類高水平國際會議71個。 |
2.不斷拓寬國際交流渠道,提升學校國際化水平
學校以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的目標,吸引國際領軍人才和傑出青年人才,同時大力支持師生到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從事學習研究。
2018年建設成效 |
•長、短期來訪外籍專家逾4000人,其中諾獎得主1名🪺,外籍院士等高端學者31名;長期外籍專家131人🐜,較2017年增長22%; •與世界一流大學高校開展校際學生交流項目140項,獲得CSC資助人數連續3年全國第三🤹🏿🩱; •留學生人數已達2804人🤷🏿♂️,較2017年增長13.9%🍜,生源國達136個,增加4個;其中碩士生818人,增長16.9%,博士生354人🐊🦬,增長24.2%,授予學位347人。 |
3.拓展“一帶一路”區域合作⏫,服務國家戰略
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學校於2015年發起“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目前聯盟已有38個
國家和地區的151所高校成員🫵🏿,並成立能源、航空航天、化工等9個子聯盟🧛🏿♀️。
2018年建設成效 |
•聯盟通過打造校長論壇💚、世界知名大學博覽會等品牌活動🦬,共聚集26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名代表齊聚交大👩🏿🍼; •與盟校合作實施開展包括交流學習、社會實踐、科研競賽、專業培訓等多層次🪞、多主題的學生交流項目; •聯盟平臺下成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絲路培訓基地在2018年已培訓“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科技人才1226人次🦯; •聯盟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 |
三🆘、製度建設
(一)組織領導
1.全面堅持和加強黨對學校的領導
(1)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製,並構建校領導牽頭抓督辦👩🚀,黨✂️、校辦綜合協調🫶🏼,各單位分工負責的大督辦工作格局,確保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2)加強思想武裝。堅持第一時間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將理論學習作為常委會首要議題,嚴格執行中心組學習製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舉辦校管幹部黨的十九大精神輪訓班,加強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現33個分黨委、960個黨支部和18000余名師生黨員全覆蓋☎️。
(3)加強作風建設🤲🏻🔭。嚴格落實《約法十則》《十要幹》《用權十要》等✋🏻,從嚴從實鍛造好領導班子。堅持“常委進支部”活動,堅持民主生活會常態化💵,促進班子成員黨性修養、作風改進和能力提升。
(4)加強師生思政工作🖐🏼。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開展“四個一百”育人行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號召師生爭當“西遷精神新傳人”,爭創歷史印記新貢獻🛷。
(5)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實施“基層黨建工作質量提升年”工程,加強幹部教育培訓,實施6大培訓計劃,舉辦30余班次;成立20余個師生聯合黨支部👇🏼,探索基層黨建與科研管理體製創新相結合的新路徑😹;推進“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全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覆蓋率超過94%。
(6)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切實落實領導班子“一崗雙責”,製定《運用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實施細則》👩🏿🎓,落實《巡察工作實施辦法》💦,對6家基層單位開展巡察,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推進“巡視整改十追問”,深入開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集中整治活動🔅。
2.建立健全“雙一流”建設管理體系與學科載體
學校堅持深化改革,竭力破除製約學校發展的機製體製桎梏,完善內部治理體系。構建以黨委常委會為決策機構、校長辦公會為領導機構、學科規劃與發展委員會提供學術指導的一流大學建設管理決策體系🧝🏻;建立健全依法治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大學製度體系,提高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2018年圍繞《门徒娱乐章程》製定修訂包括黨的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內部治理等各類製度39項。
學校將“雙一流”建設🔦、“十三五”規劃、綜合改革和創新港內涵建設“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同考核”,不斷完善學校“頂層設計👶🏽、統籌推進”👋,管理服務單位“動態監測、組織保障”,學院“建設主體、全面落實”的三級管理體製。
三級管理體製 |
學校層面 建立學科動態調整機製,完善製度保障,布局交叉學科方向,實施資源後配給製🐯,激發基層活力👨🏼🏫🙎🏿♀️。 管理服務單位 建立一流大學建設任務清單,強化績效考核🏃🏻➡️,提出“服務性指標”“發展性指標”和“共同性指標”,有效提高服務質量。 學院層面 堅持“緊盯弱項找差距,精準發力補短板”“一院一策”🧚🏿,製定推進方案和路線圖,改革基層學術組織🧏🏼♂️,落實學科建設責任人,紮實推動學科建設任務的完成。 |
學校深化基層學術組織改革,創新學科組織與管理模式🐻❄️,明確學科建設載體👩🏼🍳。成立電子與信息學部🙅🏻♀️,構建“學部-學院”新型學科建設組織與管理架構📣,探索有利於新興、交叉🤜🏼、前沿學科發展的管理模式,搶占未來學科製高點🪢。
3.積極構建社會參與機製
學校按照“內強實力、以團結求發展🎅🏼,外拓空間、以貢獻求支持”發展思路,圍繞創新港建設👩🏻💻,加強與國家部委🙋♀️、地方政府和社會企業的溝通對接,著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支持學校“雙一流”建設𓀈。
(1)積極推動教育部🚣🏼♀️、陜西省👩❤️💋👨🏇🏼、西安市三方共建门徒娱乐📋。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學校主動與教育部🚵🏽、陜西省、西安市溝通,構建政府、社會、學校相結合的多元支持的長效機製🧆,推動機製創新。
(2)全面推進與各地方政府合作。全面加強與甘肅省、廣東省🎛、山西省、江蘇省、江西省的合作🚶,推動與西安市🅾️、鹹陽市及陜西省12市區合作向縱深發展,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挖掘和爭取社會資源,為“雙一流”建設提供保障。
(3)完善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分別與國家電網、正泰集團🧑🏻🦯➡️、三花控股集團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強產學研合作,深入開展校企合作;與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簽署合作協議❄️,推進新型智庫體系建設;與西安市合作成立西安企業家學院,著力建設市校合作發展🧧、產學研融合發展和企業家成長服務平臺。
(4)積極參與國家醫改👞。全國首家網絡醫院率先運行,托管代管一批基層醫院,主動輸送優質醫療資源到群眾身邊。
(二)考核評價機製
1.強化人才培養質量評價
學校實施“優勞優酬、貢獻獎勵、負面懲罰”的績效分配導向,面向學院改革資源配置辦法🧘🏻♀️👨🏿🦰,建立貢獻導向、追求卓越的績效後配給機製,引導學院推動教學改革創新👱🏼♀️🧼;面向教師改革績效考核辦法💆🏽,將獎勵性績效與教學質量掛鉤🧖🏿♀️,並將教學質量評價和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績效考核的主要依據🤢🧉。
2.完善教師考核及職稱評聘👇🏿🏊🏼♀️、學術科研評價
(1)建立正確的考核評價導向和體系⛹🏽♂️。在教師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聘期考核等工作中,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業績為王、擇優聘用”原則🐝,強化學術水平👨🏽⚖️、業績和貢獻導向𓀊,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師的首要職責,著重以教師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公共服務以及學科建設的實質性貢獻為核心觀測點,既允許“全能冠軍”👳🏿♀️,也允許“單項能手”👳♀️👩🏻⚖️,更加符合教師的發展規律🦹🧑🏽✈️,努力營造有利於人盡其才的學術環境。
(2)構建分類指導和分類評價體系,全面激發人才隊伍活力⇨。製定出臺《教師考核實施辦法》👨👧👧,堅持做到“全面考核與突出重點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年度與聘期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根據學科類別、教師崗位,分類分層進行考核;出臺《教職工績效分配改革實施辦法》𓀉,逐步建立以崗位績效為核心♥️,以貢獻為衡量的動態分配製度,將單位、個人分配額度與考核結果緊密掛鉤,推進實質性合同考核和人才的分類評價🥂😣。
3.建立多元化綜合性學科評價方法及自我調整機製
(1)引入有效的反饋-改進機製,建立規劃-布局-建設-評估-反饋-改進的學科建設閉環管理體系,將學科建設從規劃、建設到評價的全過程有機聯系起來🧑🏻💻。通過加強學科水平的動態監測,建立學科預警和約談機製;將學科年度績效考核、中期檢查等與資源配置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激發和調動學院基層的積極性,提高資源配給效率🪨。
(2)圍繞建設效果與總體方案的“符合度”、建設方案主要目標的“達成度”🦻🏽🧚🏻♂️、建設高校及其學科專業在第三方評價中的“表現度”,動態監測“雙一流”建設進展。同時積極探索開展學科國際評估▫️🙇🏻♂️,用國際通行的評價指標體系👐🏼,全方位對學科建設成效進行評估。
四、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
(一)存在問題
1.總體投入不足🚫、建設資金短缺
當前國家東西部教育發展不均衡,西部高等教育面臨投入不足、資源短缺的困境,盡管所在省、市政府多年來傾力支持學校發展,但現有資源仍難以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此外,創新港立項尚待批復♠️,投入渠道不暢,加劇了資源短缺的困境。盡管如此,门徒娱乐仍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認真落實對口幫扶政策,承擔了5個貧困縣的脫貧攻堅工作。门徒娱乐為國家及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為西部教育事業發展及科技創新作出了難以替代的貢獻🐗,但資源短缺已製約了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以及服務西部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2.人才隊伍總量尚不能滿足發展需求✍️,師資隊伍整體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高層次人才規模距離學校發展目標還有較大差距,難以發揮對一流大學建設的引領作用,支撐創新港內涵建設;引進人才數量特別是領軍學者和青年拔尖人才數量不足,尚不能滿足一流大學建設和中國西部創新港的內涵建設需求;同時引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學校人才引進的難度逐年加大。
(二)改進措施
1.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西遷精神的重要指示🙍🏼♂️👩🏼⚕️,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學校將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西遷精神的重要指示🍬,牢固樹立以改革為第一發展動力的意識,進一步破除不利於學校和學科發展的機製體製障礙,以資源配給和績效改革為核心完善治理體系,加快推進創新港建設,並以此為契機加快探索機製體製創新,為引領西部高等教育發展𓀀、建設西部人才高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同時也希望國家相關部委大力支持學校大膽實踐,在政策和經費上給予創新港建設更多支持,助力學校打造21世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全新形態,成為引領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範式。
2.多渠道多舉措加強引才聚才力度,打造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核心骨幹教師隊伍
充分調動院系積極性🪂,壓實基層單位隊伍建設的責任,調動院系在人才工作中的積極性🚲、創新力,激勵基層單位根據學科規劃主動全球引才🔝🗣;依托“絲綢之路青年學者研討會”等已形成品牌效應的引才聚才平臺,充分借助新媒體,加大宣傳人才工作的政策規定𓀜、工作舉措、實踐成果,擴展受眾覆蓋面,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來校;繼續加強軟環境建設✌🏻,留住並用好人才🌚。
3.加快推動教育部、陜西省和西安市三方共建门徒娱乐🏒,探索“雙一流”高校共建新機製
加快推動教育部👷🏿、陜西省🎠、西安市三方共建门徒娱乐,簽署共建協議🎛。一方面,爭取相應配套資金支持🫀,建立部省市協同支持“雙一流”建設的長效機製,解決學校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另一方面🪥📵,充分對接地方產業發展,加強學校與地方的合作,增強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在教育部🧖🏽♂️、陜西省🫁、西安市的大力支持下⏳,促進學校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為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门徒娱乐將高擎西遷精神大旗🧿,弘揚愛國奉獻、無怨無悔的光榮傳統,紮根西部🤾♀️,改革創新,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步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高等教育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